人工智能对化学工程师来说前景广阔,具有改变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人工智能可以优化工艺流程、开发预测模型、加快材料设计、启用智能传感器和监控系统。这些进步可以提高化学工艺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安全性并降低成本。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与化学工程的结合将在推动创新和将该领域推向新高度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接受并利用人工智能力量的化学工程师很可能在解决复杂挑战和塑造化学工业未来方面拥有
1月20日,在特朗普宣布启动总投资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 (Stargate)AI基础设施计划前一天,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一家此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企业,将其开发的大语言推理模型DeepSeek-R1以开源形式上线。凭借高性能、低成本优势,这个初出茅庐的大模型立刻成为科技圈、投资圈和媒体圈乃至全网关注的焦点。 《中国化工报》记者注意到,春节假期后第一周,多家上市企业宣布接入DeepSee
一、引言:化工行业的“新质”革命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传统化工行业的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化工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潜力,引领着化工行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二、化工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化工新质生产力,顾名思义,是指在化工行业领域中,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
在当今全球化与科技创新日益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化工行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分支,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创新的浪潮,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了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不仅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因此,我们将从技术创新、质量控制和产业链整合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推动化工行业实现生产力的新飞跃。“首先,技术创新是推动化工行业生产力提升的核心动力。随着科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伴随祖国飞速发展的足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75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也见证了石油和化工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飞跃。回望历史,石油和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缩影。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和第二大石化大国,正迈向全球石化强国。艰难起步(1949-1977)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石油和化工产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原油产量仅为12万吨,
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生产基地,我国的化工产业产能已经占据全球的50%,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化工产品俨然已经覆盖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工业制造、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为化工产业奠定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基础,进而进一步的促进了化工产业的发展。然而,化工行业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化工产业小散弱、产业链过
4.86亿个,绿证核发数量同比增长13倍;超4400万千瓦,新型储能已投运装机较去年底增长超40%;超1.2万亿元,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7.7%…… 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上半年能源发展“成绩单”,一组组数据展现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实际成效。当前正值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关键期,相关工作进展如何?能源投资建设呈现哪些特点?记者采访了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 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达2亿吨以上,电力
今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九年前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互联网+”的一个小小加号,拉开了中国工业领域数字化改革的序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化工行业如何抢抓机遇?人工智能+化工又将创造出哪些未来场景?记者在会场采访多位人大代表,请他们畅想“人工智能+”的未来—— 解放一线生产力 “数字化发展是国家在推行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踏在人民大会堂大厅的红毯上,全国人大代
近几年,石油和化工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2023年以来尤甚。在4月2日召开的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开门红”调研研讨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强调,今年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矛盾仍旧十分突出,而要有效化解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难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最优解。 石化联合会的最新统计显示,除原有大宗基础原材料产能过剩矛盾与日俱增外,就连过去一直短缺的乙烯也拉响了产能过
本报综合报道 2024年1月,能源化工企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和油价变化,同时强化市场和效益引导,加强市场研判、突出油气保供、聚焦优化运营,新年首月运行实现“开门红”。 中国石油在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向好、连年盈利并实现业绩稳居央企“第一方阵”前列的基础上,今年1月,油气两大产业链实现平稳高效运行,利润总额、净利润同比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1月份,中国石油国内油气产量当量再创历